赛事集锦全程高能高清大图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精彩瞬间
来源:安丰网2023-04-21 18:45▲点击欣赏赛事集锦视频
视频拍摄:郑报视觉中心 冬呱视频 郑直播
视频剪辑:郑小布团队 张艺天
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运动会
各项比赛
将于今日完美收官
本届赛事的竞赛项目17个
表演项目达100多个
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
参赛人数超过7000人
下面随着郑小布一起重温下
比赛的精彩瞬间
注意!
以下图片可是郑小布
翻阅了几千张图片
精挑细选出来的
因为咱郑小布的读者
值得最好的
花炮——“中国式橄榄球”
听,龙娃说!
“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
花炮也叫“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相传为诸葛亮当年南征时所创。因为抢花炮的比赛过程类似大洋彼岸的橄榄球运动,所以这项活动也被称为“中国式橄榄球”。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唐强摄
珍珠球——名字很温婉其实很激烈
听,龙娃说丨珍珠球比赛:优美的比赛项目,激烈的竞争!
珍珠球,原名为“采珍珠“,满语为“尼楚赫”,是满族流传下来的体育项目,由满族先祖采珍珠的劳动演变而来。
珍珠球运动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温婉,相反其实是异常激烈的。在1991年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郑报豫览摄影师 刘安信摄
木球——放羊娃的娱乐
木球是回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宁夏是木球运动的发源地,宁夏民间的木球游戏又称“打毛球”,毛球不是木制球体,而是羊毛制作的“毛旦球”。
相传“打毛球”是放羊娃们在荒滩野地上开展的娱乐活动。在清初流传于民间,至今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郑报全媒体记者 丁友明 摄
郑报豫览摄影师 赵春龙摄
蹴球——穿越时空“踢足球”
听,龙娃说丨蹴球,用脚踢的斯诺克!
你可能在古装片中看到过“古代的足球”——蹴鞠,但是,你知道什么是蹴球吗?其实,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
郑报全媒体记者 白韬 摄
郑报豫览摄影师 宋金伟 摄
毽球——还记得小燕子踢花毽吗
毽球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民间踢毽起源于汉代,盛于六朝、隋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说到清朝的踢毽子活动,你的脑海里大概会出现热播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在御花园里踢花毽的情景,清代妇女的踢毽子活动极为普遍,据史料记载,光绪皇帝的瑾妃就非常喜欢踢毽子。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独竹漂——“中华一绝”水上漂
独竹漂俗称“划竹竿”,颇有“一苇渡江”之感,被誉为“中华一绝”。
1935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军四渡赤水时,因为沿河的船被国民党炸毁,在危急关头,红军发动当地的群众,利用古老的“独竹漂”的方式侦查敌情,并且以独竹为舟顺利的渡过赤水,成功突围。
20世纪70年代“独竹漂”也成为了纪念红军“四渡赤水”和“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群众性水上体育活动表演项目。
郑报全媒体记者 周甬 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龙舟——“团结、拼搏”的运动精神
说到龙舟,流传最广的是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而进行的划龙舟活动。
尽管各地赛龙舟的日期不同、纪念对象各异,但无论哪里,都会在赛龙舟时将舟船装扮成龙型,以锣鼓、呐喊助阵,并逐渐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中国龙舟运动精神。
郑报豫览摄影师 郭伟 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周甬 摄
秋千——唯一只限女子参加的比赛
秋千项目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唯一只限女子参加的比赛。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每逢节日聚会,朝鲜族妇女便会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衣裙和裙带随风飞舞,在天空中画下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郑报豫览摄影师 梁晓鹏 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射弩——“拉不开弓的就不算男人”
听,龙娃说丨射弩场上较高下,神箭手是谁?
射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使用者以苗族居多。民族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叫做土弩,当时的人们用它作为狩猎的工具。
射弩运动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傈僳族、苦聪人、黎族人也都有射弩的传统,傈僳族还有“拉不开弓的就不算男人!”的谚语。
郑报豫览摄影师 廖博 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宋烨 摄
陀螺——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
听,龙娃说丨第11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之:陀螺比赛这样玩?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陀螺在我国可追溯到约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风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因此陀螺又有“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之称。
郑报豫览摄影师 李玉辉 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押加——深受喜爱的“大象拔河”
说到拔河,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押加,押加其实是一种趴着拔河的体育项目。押加在藏族地区最为流行。藏族人民因为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将大象视为吉祥之物,崇拜大象的力量,加之这项运动拉爬的动作形如大象,因此这项特殊的拔河运动也叫做“大象拔河”。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郑报全媒体记者 宋烨 摄
高脚竞速——一人一“马”的飞人大战
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原本是土家族、苗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是京族用来在海边涉水捞虾捞鱼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郑报全媒体记者 白韬 摄
板鞋竞速——团结一心向前进
听,龙娃说丨板鞋竞速,飞一般的感觉!
板鞋本是广西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具,即用两块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称之为“板鞋”,通常称“木屐”。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
郑报全媒体记者 白韬 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民族武术——一身功夫眼花缭乱
中国武术在国际上被称作“功夫”。武术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又称国粹。少数民族先民们最初习武是为了对抗凶猛的野兽,后来又成为了一种军事技能,现在的少数民族武术已经集健身活动以及表演技艺功能于一体。少数民族武术的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三种。
郑报豫览摄影师 史久进 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民族式摔跤——大力士之间的决斗
摔跤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摔跤的雏形——角力。据考证,我国在黄帝时期就有了摔跤运动,摔跤在我国古代叫“角抵”,又名“角力”,后来称“相扑”,近代才叫“摔跤”。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郑报豫览摄影师 宋金伟 摄
民族马术——马背上展绝技
央视报道:万马奔腾!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马上项目开赛啦!
图解全国民族运动会| 看,跑马射箭展绝技!
“马术”也叫做“骑术”,在中国古代又称为“御”,为六艺之一。中国最早发明骑术的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驾驭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经出现。对于历史中马背上的角逐,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田忌赛马”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民族健身操——舞动民族风 演绎力与美
民族健身操是由国家民委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健身操比赛组织创编的规定套路。这套操以众多民族典型的舞蹈元素为动作素材,将民族舞蹈的柔美与健身操结合在一起。健身操的音乐改编自具有民族特点的歌曲《我们共同的家》。
郑报全媒体记者 丁友明 摄
郑报豫览摄影师 刘予 摄
新华社记者 顾立林 摄
郑报豫览摄影师 史久进 摄
新华社记者 徐宏星 摄
民族的大团结 你我的运动会
从祖国边疆到中原大地
各民族运动员们
跨越千里齐聚郑州
感受民族团结
完美地诠释了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
紧紧抱在一起
不管成绩如何
我们依然感激这次团聚
相信
这次定会是每个参与者
心中难忘的经历
编辑∣ 韩娟 王海萍
视觉设计∣王超尘
剪辑∣张艺天